郭建宁,郭建宁讲师,郭建宁联系方式,郭建宁培训师-【讲师网】
著名政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郭建宁:郭建宁教授权威解读总书记“七一”讲话
2017-08-02 3176

我的题目是“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和系列讲话,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对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从三个角度进行理解。

第一部分是关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历史规律的阐释。首先,总书记讲到了三个“深刻改变”。他指出,中国产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第二个是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也就是三个“革命”。总书记回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讲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个是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特别是在第三个“历史告诉我们”中,总书记又讲到三个“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也是对过去95年历史的总结。总书记指出,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三个“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讲的就是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发展战略。

第二部分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方面的时代课题。这一部分是“七一”讲话的主题,总书记讲了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是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六是以人民为中心;七是坚持和平与发展道路;八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第三部分,我概括为“进京赶考”的警示和自觉。我觉得,把这个问题作为讲话的最后一个内容提出来,可以说是画龙点睛。因为“进京赶考”寓意深长,既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自觉。就是说,这个事情我们还没有做完,还在继续做,我们要准备迎接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继续把考卷答好,交上一份更加优异的答卷。

因此,对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总体结构,我们可以分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对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历史进程的阐释和解释;二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历史使命和当代课题;三是做好“进京赶考”的警示和自觉,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领会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又集中体现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因此,对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学习,也要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就是说,我们要以学习“七一”讲话为重点,带动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总体,更好地把握“七一”讲话。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要联系在一起理解和把握。

围绕总书记“七一”讲话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主要讲五个问题。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部分主要讲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二,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这是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八个方面的第三方面的问题。第三,强调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全局。“四个全面”战略全局最能体现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想、执政思路和治国理政的方略。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2012年,我们召开了十八大,十八大之后又召开了十八大一中全会和十八大二中全会。一般来说,一中全会和二中全会往往是程序性、投票性、选举性的内容比较多,而真正带有实质性内容的,最能体现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思路的,一般是三中全会。大家也都能感觉到,在党的历史上,三中全会往往都很重要,很多重大的历史决策往往在三中全会上产生。

2013年,我们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十六项,60条。特别是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总书记为组长。这叫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改革。

十八大以后,总书记第一次在国内考察,首站是深圳,因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就向全世界、向全国释放出了一种信号,就是我们要改革、要深化改革、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二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我们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提出要有法治思维、法治文化,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法治是我国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也是我国长治久安的基础。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三个全面,全面依法治国。

2015年,我国召开了十八届五中全会,五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规划。“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就是到2020年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现在开始,我们只剩下四年半的时间,要在剩下的时间内完成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全部贫困县摘帽。这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可以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是全面依法治国、十八届五中全会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构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三个全面。那么,还差一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我们持之以恒抓的一件事就是全面从严治党。这些话语大家都知道,比如“老虎”“苍蝇”一起打,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忠诚、干净、担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我们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不断抓的就是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总书记“七一”讲话八个方面中的最后一个方面,用了很大的篇幅,就是讲打铁还需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精准部署,而十八大以来,不断抓的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所以我认为,“四个全面”最能体现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思想,即他们的执政思想、执政方略,用这四个方面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工作。

第四个问题是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在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关注点是发展。我国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要解决新问题,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新常态要有新理念。用新理念来引领新发展,因此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第一是创新。可以说,我们对创新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创新是原动力,创新是制高点,只有创新,才有主动、才有优势、才有未来、才有活力。现在,我们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来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可见,创新是解决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

第二是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如说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穷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第三是绿色。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实现绿色发展,保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开放。解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问题,进一步提高外向型、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五个是共享。共建、共享、共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要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能一部分人享受改革成果,一部分人承担改革代价,要惠及全体人民,要由人民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教训的反思,还有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它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发展理念。

第五个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讲中国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全面小康,讲共享发展,说到底,还是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造福于人民,增进人民福祉。用最通俗、最直白的话讲,就是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这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下面,结合“七一”讲话,结合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从这五个方面来与在座的各位进行交流。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无论是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7月1日在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书记都特别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说,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这句话讲得分量很足。

那么,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呢?就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今天,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回答时代的课题,这是摆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使命和重大课题。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国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西方的主义,是西方的思潮,是西方的文化。它传播到中国就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要从“德国形态”变为“中国形态”,要从“欧洲形态”变为“亚洲形态”,要从“西方形态”变为“东方形态”。这就是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么,怎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践维度;另一个是文化维度。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个维度上展开。既揭示它的实践意义,也揭示它的文化意蕴。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已经基本成功。但是,马克思主义最终能否取得全部成功,还有一个课题,就是怎么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结合。

十八大以来的三年多,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文化、强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而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则是我们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精神追求和精神家园。这两者如何结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具体来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做到四点。第一,立足中国实践。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中国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比如说,在经济上,最重要的是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在政治上,就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文化上,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细、落小、落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社会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在生态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除此以外,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在外交和国际战略问题上,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在媒体问题上,在互联网问题上,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上,在话语权、主动权等问题上,我们都要直面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回答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第二,紧扣时代脉搏。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要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要有新的进展和发展。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立足时代前沿,紧扣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应对时代挑战,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这就是我们讲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贴近人民群众。主要是讲大众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讲马克思主义,贴近实践,贴近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第一点侧重于中国化,第二点侧重于时代化,第三点侧重于大众化,第四点,推进理论创新。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不仅讲了理论创新,也讲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互动的。既要有理论创新,也要有实践的创新。认识的发展没有止境,实践的前进也没有止境。因此,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没有止境,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来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几句话让大家感同身受、印象深刻。他是这样讲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他提出的要求,有三句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者,要“立时代之潮头”,就是刚才讲的紧扣时代脉搏,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要“通古今之变化”,要了解历史、了解哲学、了解文化,要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要“发思想之先声”,就是理论创新,提出高水平的高质量的有世界影响的新概念、新判断、新范畴、新表述,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主义科学的话语体系。这是摆在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和所有哲学科学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我们要向这方面来努力。那么怎么努力呢?我觉得可能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第一,怎么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关系。我们简称为“中西马”。

在“5·17”讲话中特别强调要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我们大家都知道这叫“中西马创新”,北大的张岱年最早提倡并一再强调“中西马”要综合创新,就是马克思、孔子、罗素三位一体,就是要“中西马”结合,打通这个资源。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文化意识、研究范式,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一般的交流对话,大家都支持;但是深度的融合做的还不够,主要原因是我们现代学科分类比较细,搞马克思主义的往往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不太了解,而搞中国哲学的对马克思主义又不大了解,搞西方文化的好像对中国哲学也不大了解,所以现在“中西马”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成果还比较少。单独的“马”,单独的“中”,单独的“西”,我们都可以拿出一批代表性成果。但是“中西马”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一流成果还不多见,这需要我们来继续努力。

第二,同志的“5·17”讲话强调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要直面中国问题,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强调研究的学术性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现代的学术研究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把这个现象概括为四句话:选题边缘化、话语西方化、研究经验化、内容小众化。什么意思呢?现在有的文章过分咬文嚼字,成为了文字游戏;有的文章随意生造概念,让人不知所云,文章写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就是一种自我放逐或者是自我的边缘化。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实践的,要与时代同进步,要回答人民群众的关切,要直面中国的问题。有的学术论文的讨论,大概在极小的圈子里进行。我说,讨论得再热烈,大概也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实践需要相去甚远。这就是我们讲的要直面中国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回答社会的重大现实关注。

第三,提升学术含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同志在“5·17”讲话中提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总的来讲,还是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我们现在的研究,应该说经费基本上不缺了,过去有的单位愁没钱,现在有的单位愁钱来了怎么花,现在的课题、项目、经费、工程、论坛,可以说举不胜数,但是创新就不好说了。有的时候,只有横向挪移,没有纵向提升;有时候是低水平的重复。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定要提升其学术水准,发思想之先声,而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我觉得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该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具体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十八大以来,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我觉得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第一,强调中国道路的历史纵深和文化底蕴。我觉得这一点在他的治国理政思想里面,是一个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重点或者特点。

下面我念一段他的讲话,这是2013年3月17日他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大家都知道,2013年上半年最大的概念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就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走中国道路,简称是中国道路,全称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海外叫中国模式,就是我们这30多年如何发展。同志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大家看,他讲的是30多年、60多年、170多年、5000多年,我觉得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有一种历史的厚度,历史的纵深,历史的底蕴。

大家想一想,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讲30多年,与把这30多年放到5000多年里讲,它的纵深、厚度、合法性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这句话也最能代表总书记的思想认识,总书记后来之所以讲了那么多的文化,我觉得都是从这段话来的。这段话讲了30多年、60多年、170多年、5000多年,四个点。这段话还很长,我可以把这段话浓缩为两句话:第一,讲30多年要想着5000多年;第二,讲中国道路要连着讲中国文明。大家看,这一大段话30多年是连着5000多年的,中国道路是连着中华文明的,30多年是5000年里走出来的,中国道路是从中华文明里走出来的。他们是内在衔接的、相互贯通的、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不可分割的。这段话讲了中国道路纵深和文化底蕴,讲得很深刻,需要我们好好把握。这是一个角度。

第二,总书记是从世界视野来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1978年开始的,它只有30多年。但是从世界范围里来看,社会主义已经有500年了。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多年放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格局脉络中加以考察和把握。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大概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他们提出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但是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关键词是“空想”,我们管它叫“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最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在哲学上提出了唯物史观理论;二是在经济学上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一名学者,没有当过总统、总理、部长、省长、市长、州长,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

第三个阶段的关键词是“实践”,也就是列宁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列宁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时的社会主义就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实践。但是,列宁的执政时间相对不长,而且晚年身体还不太好,所以,在列宁时期不太可能形成一套系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或是模式。

第四个阶段的关键词是“模式”,也就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列宁的执政时间相对不长,而斯大林的执政时间相对较长,从1924年到1953年,斯大林执政将近30年。因此,他有可能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我国影响很大。为什么?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我国搞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在一定时期就是学苏联。所以,苏联模式对我国影响很大。苏联模式既有优势,也有其严重的弊端。

第五、第六个阶段,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第五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一些不同意见。我认为20世纪5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探索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就积极成果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十大关系中,前五个是经济关系,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个是政治关系,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就是民族团结。党和非党的关系就是统一战线。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就是敌我矛盾,对抗性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就是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关于这两个关系,想说的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但当时,这两类矛盾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到位、完全定型、完全成熟,所以,他表述的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在今天我们称为对外开放,但在当时称为对外交流。曾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

这十大关系是60年前提出的,但是放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另外,《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第二,党的八大。党的八大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党史、国史来看,1950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至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一化三改”,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那么,怎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前提就是要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主要任务。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是在1956年9月底至10月上旬召开的党的八大提出来的。

我认为应该给这个表述点个赞。为什么?首先,这一表述把人民群众四个字摆在最前面。其次,在当时的年代,我们党就能估计到物质和文化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我认为特别重要和关键的就是文化两个字。如果光讲物质需要,就比较一般,但是加上了文化需要,那就不简单了。什么是物质需要?就是现在讲的物质文明。什么是精神需要?就是现在讲的精神文明。所以,我一直强调一个核心理念,大国崛起、中国梦、民族复兴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还是一个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还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繁荣,还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还是文化复兴。现在,我国的GDP总量已经位于世界第二,接下来,就要提升我们的道德高度、诚信高度、文明高度,还要提升整个民族13亿人的教养、涵养、素养。中国不仅要当经济大国,还要当文化大国,不仅是经济强国,还要是文化强国。既要有经济,又要有文化,既要有物质需要,又要有文化需要,这在60年前就已提出。换言之,现在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发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6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年,是个多事之秋。受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一些地方出现罢工、罢课、罢市等等,这样就有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认为,社会矛盾中有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另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而大量的、日常的、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在这里,同志讲的是两类矛盾,但却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可见,重点是在这一矛盾上的。

综上,《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的八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这些思想都是非常重要,具有很大价值,但是,这里面许多好的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真正、彻底的贯彻落实,导致发生了后面的反右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十年“文革”等等。到1978年,我们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就是第六个阶段,也是我们今天这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线索给大家作了一个梳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格局中来加以考察和把握。

其实这六个阶段非常好记。怎么记?第一是空想,第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头一尾不用记,那么中间四个好办。中间四个都有名字,而且名字是按顺序的,我们中国人念得特别顺,叫马恩列斯毛,马恩是一个,后面列、斯、毛各是一个,这样我们六个阶段一下就记住了。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哲学;二是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实际上讲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北大它是一门课,叫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这六个阶段,今天主要讲第六个阶段。大家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用一大段内容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说:“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关于道路自信,他是这样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关于理论自信,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关于制度自信,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最后,他又强调文化自信。他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我觉得这是治国理政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精神血脉、精神追求、精神家园。他还强调,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它更有历史的底蕴、厚度和纵深。

那么,根据习总书记的表述,有时候我在研讨会上说,一棵树长得再高,影子再长,它的根也要扎在土里,要不然就是无本之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发展,道路再拓展,它的根也要扎在土里,这个土,就是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今天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包括“七一”讲话,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

如何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再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第二个层面,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因为没有第一个百年就没有第二个百年,也就没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三个层面,“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就是2016年到2020年,现在我们只有四年半的时间。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7000万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因此,我们现在的精准扶贫,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实现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工程,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的主题词、主要内容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家都知道,“小康”是我们自己的概念,是中华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但是今天,我们在“小康”前面加了两个字——“全面”。什么叫“全面”?就是小康所覆盖的领域是全面的,覆盖的地区是全面的,覆盖的民族是全面的,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我们讲“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少”,难就难在这儿。因为大家知道,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条件还相当落后,但是时间只有四年半了,所以我们现在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决胜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

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先把中国改革的历程及其特点回顾、描述一下。从1978年到2016年,中国历经了38年的改革。38年来,中国改革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渐进式改革。什么是渐进式改革?我用了六个“先后”来加以表述。

第一,先农村后城市。中国的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具体说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最早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先沿海后内地。我们的改革是从深圳经济特区开始的。第三,先经济后政治。我们的改革先是经济改革,然后是其他改革。第四,先外围后核心。第五,先试验后推广。第六,先易后难。这就是我们的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大家看,中国这30多年的改革是怎么走过来的?——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

毫无疑问,渐进式改革有它的好处,就是容易起步、容易探索、容易积累经验,避免大的动荡与风险。我这里讲的大的动荡与风险就是指前苏联、东欧的“休克疗法”、激进改革,我们可以避免这样大的动荡与风险。但是渐进式改革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因为在六个“先后”中,最后一个是先易后难。一个单位、地区、部门的改革,如果大家意见一致,普遍同意,大家都说好,没有什么阻力就改了,何乐而不为呢?但是30多年过去了,容易改的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党的十八大,同志当选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在国内考察去的就是深圳。他在深圳讲,下一步我们的改革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他讲了一句很通俗的话,他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关于攻坚克难,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说了一段话。他说:“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就是我讲的第六个“先后”——先易后难。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的障碍。这一段话讲得很坚决,就是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推进改革。改革难,不改革更难。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机制的弊端、老百姓的期待,怎么解决?——改革,攻坚克难。

第二个问题,损害社会公平。由于渐进式改革在一定时期、阶段内的改革没有到位,改革没有配套,它就会损害社会公平。这就是我们讲的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那么怎么办?下一步,中国改革最大的基础或者叫最大公约数就是社会公平,要解决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的问题。不仅要发展,还要公正;不仅要效率,还要公平;不仅蛋糕要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蛋糕怎么分好?要惠及全体人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少,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下一步的改革就是要攻坚克难,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七一”讲话中,谈到改革,总书记讲了四句话。第一,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第二,让发展更有质量。我们现在讲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要让发展更有质量。第三,让治理更有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二是每个公务员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四,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就是要解决公平正义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是我们长治久安的基础。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讲了三句话: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健全法治体系、树立法治权威、形成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文化。任重道远,依法治国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确实存在一些比较松、比较散、比较软、比较懒的现象,现在要严起来、实起来,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严要贯穿始终。十八大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零容忍、全覆盖,忠诚、干净、担当,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在抓这个事情。

“七一”讲话中,总书记又讲了很有分量的一段话,他说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强调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强调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等等。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在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从严治党要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做到更好。

四、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首先,什么是发展?过去,有的干部往往把发展理解为经济,甚至理解为GDP,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只是经济,更不只是GDP。大家都知道,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内政、外交、国防、军队,这就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一个完整的社会现象,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多维的系统工程。

其次,什么是发展理念?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强调,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是战略性的、纲领性的、引领性的东西。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有新作为,新作为就要有新理念,要用新理念来引领新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第一是创新。创新是第一推动力。现在,我们把创新摆在最前面,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没有创新就没有主动、没有优势、没有未来。所以,我们要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倡导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盗版的、山寨的、仿制的、抄袭的、低水平重复的,还有不少。怎样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倡导创新,特别是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才?总书记专门强调,没有创新性人才,就不会有创新性思维,就不会有社会的活力。

第二是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三是绿色,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第四是开放,解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问题。

第五是共享,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关系?首先来看三个概念。一是“协调”。科学发展观,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特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协调。二是“绿色”。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思,但“绿色”两个字更加凸显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包括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绿色”两个字更加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就包括了开放。

五大发展理念在科学发展观中都有所体现,但我们的认识较之以前更加深入了。其中,我们对创新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放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科学发展观所没有的。今天,我们强调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今天对共享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共建、共享、共富,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少,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以上就是我对五大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特征呢?我觉得主要是体现问题导向,就是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目标牵引;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补齐短板;最后是转型升级。问题导向——直面中国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目标牵引——全面小康、“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补齐短板——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转型升级——靠科技,靠创新,创新驱动,然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教训的反思,还有对国际发展经验的借鉴,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遵循。

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七一”讲话特别强调这一点,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这是“七一”讲话中强调的,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人民。还引述了讲的话: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即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人民群众的认同度、满意度是检验我们一切决策和绩效的基本依据。这段话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我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最终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造福于人民。

我们一般说,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主体。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至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什么是小康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民过好日子,人民富足安康,人民安居乐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是其必然要求。

第三,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没有13人,就没有中国道路,就没有中国精神,就没有精神力量,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民是主体。

第四,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它是每个人的梦,但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因为它要靠人民来实现,要不断为人民造福。

第五,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解决公平正义的问题。

第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句话里面,谁是主体?毫无疑问,人民群众是主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和政府要做的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什么我讲到八大的时候要点个赞?因为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第七,共享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七句话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句话都要出现“人民”这两个字,我们平时经常讲,或者经常听领导讲,或者经常听广播电视讲。把它们拢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七句话都是理论,我最后举一个例子。十八大以后,新闻单位要搞“走转改”,以接地气。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进行街采,第一次问的问题,大家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你幸福吗?”说实话,我们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深刻。为什么问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大家的认识深刻了:所谓的幸福感,就是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就是一种获得感,获得感就是一种幸福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最后一句话,那就是:让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们从五个方面谈了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和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和各位进行交流。最后还是用八个字来结束,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什么是不忘初心?那就是理想、信念、信仰、宗旨。什么是继续前进?那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担当和追求,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东莞站 dg.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