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海,李发海讲师,李发海联系方式,李发海培训师-【讲师网】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发海:什么是望诊
2016-01-20 49088

什么是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诊断学名词,系四诊之一。凡能用眼睛看到的都要观察,包括病人的神色、体型、皮肤颜色、大便、小便、痰等。特别要仔细观察舌和尿的变化,舌诊主要是看舌质和舌苔。例如,龙病的病人,舌质红,舌苔干而粗糙;赤已病的病人舌苔黄而厚;培根病的病人,舌苔白而滑等。尿诊是藏医观察疾病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观察十分仔细。尿诊的方法是:医生首先看尿的颜色或冒热气的情况(尿蒸气的情况),嗅气味等,然后用一根细棒搅拌尿液,看尿的泡沫(包括泡沫多少、大小、颜色、消失快慢)、沉淀物之有无及其形状、漂浮物等的变化。例如,热性病人的尿呈红黄色,气味大,有臭味,尿的热气维持时间久,泡沫稀少呈黄色,且消失快,沉淀物如乱云状。又如,尿中沉淀物形状似砂粒者为肾有病。

  中医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诊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在临床上,望诊同闻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并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望诊的理论根据

 

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脉(五体)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五官亦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精、气、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头部和双目,兼反映于全身形态、语言气息、面部色泽乃至脉象、舌象等方面。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亏、气虚、神耗,是疾病的表现和原因。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望诊的内容

 

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是观察全身神、色、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局部的变化征象了解相关的病变。临床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无严格区分。在具体步骤上,可先行总体望诊,再有序地进行分部望诊。

  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望诊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见望神)一般分为有神无神假神三种。

  1、有神(得神)病人目光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映灵敏,活动自如。表示正气尚足,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无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如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使临终前的前兆。

  望面色--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见望面色)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2、赤色主热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望形态--为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望形体。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形体特点一般可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同时,形体胖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躯干肢体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诊断意义,如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单腹肿大四肢瘦,为鼓胀。望姿态。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行为动作。如面唇指趾颤动,若为热病属热盛动风,若为内伤杂病属血虚阴亏;四肢抽搐痉挛,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等证。手足运动功能失常和各种疼痛症状,也可通过望姿态推断出有关病证。如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手足关节肿痛,行动困难,是痹证;手足不能运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动艰难,多为腰痛等。另外,望姿态还可从行为意向的表现判断出有关病证。如畏缩不欲去衣,是恶寒的表现,为表寒或里寒证;欲揭衣被,是恶热,为表热或里热证;想见人而又喜寒凉,多为阳证;怕见人而喜温,多为阴证。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衰的情况。如卧而蜷曲,喜向里,多为阳虚寒证;卧而袒露,喜向外,多为阳盛热证;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等。

  望头面颈项--头面颈项是督脉、任脉与手足三阳经循行交会之处,足厥阴肝经亦上行于头。脑居头颅内,是精神意识的中枢。脑为髓海,为肾所主。心主血脉,血脉上荣于面,故心之华在面。因而对头面颈项望诊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实际上望神、望色也以头面部为主。望头。头形过大或过小,多由先天发育不良或肾精不足而致。小儿囟门下陷称为囟陷,囟门迟闭称为解颅,为先天不足、脑髓空虚所致。小儿囟门高突称为囟填,由温病火热之邪上侵所致,多为实证。头部摇动而不能自主,多为风病或气血不足。头发稀疏干枯为精血不足,青少年白发为肾虚、血虚,小儿头发结穗是疳积的表现。望面。以望面部表情、色泽为主。其他如面肿,即水肿发生于眼睑、头面;面部皮肤红肿热痛,多为风热火毒上攻所致;面部肌肉瘫痪,可见口眼歪斜,为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病多在阳明经。望颈项。头颈强直可为痉病的症状之一,由温病热盛动风或肝风内动所致,以实证为主。头项软弱,属小儿五软(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范畴,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若颈前颌下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是瘿病,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而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望五官--五官(目、耳、鼻、口、舌)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望五官神色形态变化,可直接诊察脏腑病变。望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目部的五脏相关部位称为五轮(见五轮八廓),故望目不仅可以望神,而且可诊察五脏病变。眼睛黑白分明,视物清晰,神采内含是有眼神,虽病易治;若白睛暗浊,黑睛色滞,浮光外露,失却神采,视物模糊为无眼神,病较难治。目眦赤为心火,淡白为血虚;白睛赤为肺热,黄为湿热内盛;珠肿为肝火;眼胞皮红而湿烂为脾火;全目红肿为风热;目胞上下鲜明为痰饮,目胞色暗为肾虚。目窠肿为水肿初起征象,目窠内陷为脏腑精气衰竭;眼球突起多为瘿病。若瞳仁变色,眼生翳膜,视物不清,为内障、外障等眼病。若见瞳仁扩大是肾精耗竭,见于濒死危象,或绿风内障及某些中毒症;若瞳仁缩小,多属肝胆火旺、虚火上扰或为中毒。眼睑下垂称睑废,为先天不足或脾肾两虚,也可因外伤所致。目翻上视、直视,病较严重,昏睡露睛,则常见于小儿脾虚或慢脾风。望耳。耳为肾之窍,又为手足三阳经分布结聚的部位。望耳主要观察耳廓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状况。(见耳廓望诊)③望鼻。鼻为肺之窍,属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有联系。鼻头色青为腹痛,色黄为湿热,色白为失血,色赤为肺脾有热,色微黑是有水气。鼻孔干燥多为阳明热证。鼻翼煽动,初则为风热壅肺,久则属肺气不足。此外,望鼻还对鼻息肉、酒鼻、麻风、梅毒等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望口唇。脾开窍在口,其华在唇。唇色红润,说明气血调和、胃气充盛。若唇色淡白为血虚,淡红为虚寒,深红为实热,青黑主气滞血瘀等。口唇干裂为津液不足,口角流涎是脾虚或胃热。此外,望口唇对口糜、口疳、髻风、茧唇等病也有直接的临床意义。望舌。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见舌诊)⑥望齿龈。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脉络于齿龈。所以,望齿、龈可测知肾与肠胃病。特别对温病辨证,更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牙齿洁白润泽,齿根坚固,说明肾气充盛,津液充盈。如牙齿干燥为热盛伤津,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盛,燥如枯骨为肾阴耗竭。牙齿松动稀疏,齿龈外露,多属肾虚。牙龈淡白为血虚,牙龈萎缩为胃阴不足或肾虚,牙龈红肿为胃火上炎。齿龈出血,痛而红肿者为胃热所致,不痛不红而微肿则多为肾虚或气虚所致。望咽喉。咽喉是呼吸、进食的要道,与肺、胃有关。正常人咽喉色泽淡红润滑,畅通无阻。若咽喉溃烂,周围红肿,多为实热证;扁桃体溃烂化脓为乳蛾,因肺胃热盛所致。若咽喉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称为伪膜。伪膜坚韧而不易剥离的,多为白喉。

  望前后阴--为通过观察病人前阴、后阴进行诊断的方法。前阴为男女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后阴即肛门。前阴和后阴位于人体下部,称为下窍,与人体头面上窍(五官)相对。上窍与下窍计有九个,称为九窍。前阴与肝、胆、肾、膀胱以及太阳、少阴、厥阴、少阳、阳明等经有关,望前阴可诊断有关脏腑经络病变,还可诊断阴肿、疝、阴缩、阴挺、阴疮等局部病变。后阴与肺、脾、胃有关,其局部病变则有肛裂、痔瘘、脱肛等。 

  望皮肤--皮肤为一身之表,卫气循行其间,内合于肺,具有排泄汗液、调节体温、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五脏六腑精气通过经络循行,将气血津液输布于皮肤,以维持其温煦荣润与正常功能。所以,观察皮肤的色泽形态,可了解病邪性质与脏腑气血盛衰状况。望皮肤色泽。其原理、方法与望面色相同。一般来说,肤色润泽则脏腑精气尚盛,虽病亦易治;若肤色干枯晦暗而无光泽,则为脏腑精气虚衰,病情较重。通过肤色能有效诊断的疾病有丹毒、黄疸等。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者为丹毒。若全身皮肤呈云片状红色,游行无定或浮肿疼痛,称为赤游丹毒,因风热外袭、心火偏旺或小儿胎毒所致。若发于局部则称流火,下肢红肿由湿热火毒下注所致,头面皮肤红赤肿痛则为风热毒邪上攻引起。若皮肤、面、目、爪甲发黄异常,为黄疸。其中,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为湿热内蕴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由寒湿困脾引起;如皮肤黄中显黑,色黑晦暗,称为黑疸,因瘀血或肾虚所致。望皮肤形态。皮肤形态异常包括肿胀、斑疹、白、水疱等。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皮肤紧绷,按之凹陷,抬手不起,称为肿,为水湿内停、外溢肌肤所致;若皮肤虚浮,按之凹陷,抬手即起,是气行不畅的征象。斑是显现于肌肤表面的片状斑块,摸不应手,分为阳斑与阴斑两种。阳斑又称发斑,斑大成片,色红或紫,甚而紫黑,常伴发热、烦躁、谵语、口渴、舌红绛、脉数等,可见于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证;阴斑大小不一,色淡红或暗紫,隐而不显,发无定处,出没无常,患者神清、肢冷、泄泻、舌淡、脉沉细,多因内伤气血不足而致。疹从皮肤血络发出,形似粟粒,红色而高起,摸之应手,可见于麻疹、风疹等病,其特征以点状丘疹为主。一般来说,斑疹形色以分布均匀而稀疏、色红润为顺证,病轻;若布点稠密或根部紧束、色深,则为逆证,病重。白是高出皮肤的细小丘疱疹,内含水液,色泽晶莹如粟状,常见于暑湿、湿温患者,为湿邪内郁、汗出不彻所致。水疱为高出皮肤、大小不一、内含水液的疱疹,有水痘、蛇串疮、湿疹等的不同。此外,尚有痈、疽、疖、疔等皮肤形态色泽变化征象。

  望脉络--通过两手鱼际、食指、指甲络脉的形色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望食指络脉。又称望小儿指纹,多用于3岁以内小儿,以其形状、色泽、粗细、长短等变化为主。小儿食指掌侧络脉的显现和分布,可分为风关、气关、命关三部(见图)。诊察时医生用右手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反复数次,络脉渐显,便于观察。正常指纹色泽鲜红,红黄相兼,仅隐于风关之内,多呈斜形,单支状,粗细适中。其色深病重,色浅病轻;色淡多虚,色滞(推之不畅、按之不退)多实;色淡红多寒,色紫红多热;色紫黑属瘀血阻络、主病危,色青主风或疼痛。若浮露浅显,病在表;沉滞深隐,病在里。增粗为实证、热证,变细为虚证、寒证。日渐增长为病情加重,缩短为病情减轻。食指络脉见于风关,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从风关透至气关,病邪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见于命关,病邪深入脏腑,如直透指端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危重。望指甲。指甲是筋之余,为肝胆之外候。肝藏血而主疏泄,因此望指甲可测知气血盛衰及其运行情况。指甲红润含蓄光泽,坚韧而呈弧形,是气血旺盛、运行流畅征象。若指甲深红色是气分有热;黄色是黄疸之征象,常伴面目、全身皮肤黄色;淡白色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苍白色为虚寒,紫黑色为瘀血,青色以寒证为多。如按压指甲变白,放开后血色恢复缓慢,是气滞血瘀;不复红者,多是血虚。指甲扁平而反凹称为反甲,多为肝血虚所致;指甲干枯多为肝热,或肝血虚、心阴虚。指甲菲薄脆裂,以气血亏、精血少为多,亦可见于疠风、甲癣、久痹等病。望鱼际络脉。鱼际为手掌大指本节后肌肉丰隆处,手太阴肺经循行于此,且与胃经气血盛衰有关。望鱼际络脉主要是望色,如青属寒、赤属热等。目前较少应用。 

  望排出物--包括望呕吐物、痰、涎、涕、唾、二便、经带、脓液等的形、色、质、量。呕吐物。清稀无臭,以寒证为主;秽浊酸臭,以热证为主;见有不消化食物夹杂,并有酸臭味,多属食积;见有清水痰涎,伴口干不欲饮,舌苔腻,多属痰饮。呕吐黄绿苦水,为肝胆湿热;如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为胃热、肝火引起,或有瘀血。痰。色黄黏稠、结而成块,属热痰;痰白清稀、多泡沫,属风痰;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属寒痰;痰白滑、量多而易咯出,属湿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为燥痰。痰中带血而色鲜红,多由阴虚火旺、热伤肺络所致。涕。鼻流浊涕是外感风热,流清涕是外感风寒,久留浊涕不止是鼻渊之征。唾涎。口角流涎不能自主,质清量多,以脾虚为主;如口流浊涎黏稠,则为脾胃湿热;小儿流涎可因虫积、胃热引起。吐出唾沫而量多,多因胃寒、食积或肾虚饮泛而致。二便。大便如酱为大肠积热,似鸭粪而稀为虚寒,稠黏为热盛津伤,干结为津亏,兼夹红白脓液为痢疾,兼夹不消化食物为食积或脾虚。小便深黄而混浊,或白如米泔水样,是湿热下注;色白而清长,为肾阳虚;色红而浊,为尿血。月经。月经量多,质稠或夹血块,色深红,多为血热;若量多,质稀,色淡红,多为气虚;月经色暗,兼夹血块,多为瘀血;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或深或淡,为肝气郁结所致。带下。妇女阴道可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或淋漓不断等,即为带下病。若带下色白为寒湿,色黄为湿热,赤白相兼为肝经湿热,各色相兼称为五色带,为妇科危重病证。若带下清稀为虚寒,稠黏为实热,呈涕唾状为脾虚夹湿,似脓液状为内痈等。脓液。为皮肉的液状腐败物,多见于外科疮疡。若脓色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盛而排邪外出;若脓色黄白质稀,色泽明净,为疮疡顺证,是正气胜邪的表现。脓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火热内盛;若脓色绿黑,质稀,为毒邪内陷,病情深重。

望诊的重点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诊。因面、舌的各种表现,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脏腑功能变化,而全身神气的存、失又是生死吉凶的重要指征。在临床上,掌握望神、望色和望舌,并结合形态、头面五官、皮肤等望诊方法,可对脏腑病变的诊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资料。

 

五指半月痕与五脏的关系

1、拇指半月痕--关连肺脾 

    呈粉红色时,表示胰脏机能不良,容易感冒、反复感冒、疲劳,严重时易患糖尿病。 

    2、食指半月痕  ---关连肠胃 

    呈粉红色时,表示胃、大肠的循环不良,食欲自然减退。     3、中指半月痕---关连心包经、神志 

    呈粉红色时,表示精神过度紧张,易头晕、头痛、思路不清、脑涨、失眠、多梦。 

    4、无名指半月痕---关连内分泌 

    呈粉红色时,表示运行于无名指的三焦经发生异常,易体质下降、阴阳失调,人容易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感,女性会得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5、小指半月痕---关连心肾 

    小指一般很难长出半月痕,出现时,多为热症。呈红色时,易患严重的心脏病。 

    小指的半月痕显得特别粉红。通常,当心脏血液循环不良,内脏功能异常时,都会出现某些自觉症状。但是,心脏方面的疾病却没有任何症状。 

    因此,大部分的心脏病患者早期都不能自知,直到病情恶化时,才猛然发现,因此常有人暴亡。所以观察心脏活动是一项很重要的事,而最好的检查就是观察小指和中指半月痕。

 

望诊精要之望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 形、 态的变化,但还应当将望结合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诊断和预测的正确率。  望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知北游 )。所以若能观察到这的聚与散、清与浊等等,对了解人的生与死、未病与已病 等都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气与形、色关系密切,气为本,气充形而形载气,气足则色艳而色 仅显气之部分。所以说:若在望形 、望色等基础上再进一步结合望”,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元及其将来的发展过程,那不 仅能对事物分析判断正确而透彻,还具有较高的远见能力,真正到了先知先觉,出神入化” 的境界。

 

的方法

 

  望气 之要,应当是清心观望,静静体味,一觉而悟。这所观所悟之”,可能与现代人们所 研究 的人体表皮周围的生物场(包括光、电、磁等)有一定的相关性。  那么望的最佳时间及注意事项又是什么呢?古人云:“凡看人气色,须天色方晓傍 起时就纬幄中以纸烛照看辨认……辄不得洗面盥漱饮汤药然后看之,亦难验矣。且五脏初气 色即 早朝面,养息于心故侵,晨观之则五脏五色,清气朝于面也。其凶恶气色无时朝发于面。 若 个别没法早晚看者,则请其凝神静坐良久后再看之;个别酒后、醉中、怒间、汗后、更 不停 待而看者,此则又有一时浮暴之气发现,最好改日再看。

  的分型及临床意义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有三大主气形成,一乃禀承天地父 母之 ,与生俱来之先天之气;二乃出生后之呼吸清气与水谷精微并而调摄修养成后天之气 ;三 乃易受外界环境熏陶影响的七情之气。

  人的一生也有特定之气,则谓:人有少淡、长明、壮艳、老素之气色。年、月、日 亦有 其特点,年有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月有朔后森发,望后隐耀之气;日有“ 早青 、昼满、晚停、暮静之气色。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必然的联系,与人的疾病疗效密切相 关。

  观察到了人体之,还应当根据气的正邪、部位、色着、昏明、清浊、强弱、顺 逆、 厚薄、沉浮、缓急、舒结、静躁等等予以区分。如从气与色着方面讲,临床上可以见到 赤气 、黄气、紫气、黑气、七彩之气等等多种多样,这些直接反映了内脏的健康与否。古人在 这方 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有赤气浮焰不贴肉,赤点如草根向上病在心;青浮枯如烟 ,成 条如缕,主恐惧病在肝;黄气凝滞不通,如壁上尘垢病在脾;白气浮白点如珠,皮肤燥病 在肺 ;黑气如烟凝散,主劳倦神不安病在胃之说,至今仍有其临床价值。

  ,则生命力强盛;,则生命力衰弱。气充则神旺,是以气足而神彻者 ,气 充则神和者高,气明而神清者高,气实而神旺者高;气衰而神滞者夭,气清而神短者夭,气 昏而 神寒者夭,气乱而神惊者夭,气短而神枯者夭,气大而神促者夭,气粗而神少者夭。”“气 壮血 和则神固,血枯气散神光奔。”“气浊神枯死定期……”,气充乎质,质载乎气。质宏则 气宽神安则气静,得失不足以动其气,喜怒不足以惊其神,气宽神安,方能长寿。

 

中医望表辨病

 

人们对长在脸上的雀斑比较注意,因为它影响面容,于是人们千方百计求医就治。其实雀斑对人体健康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有些色素沉着却与某些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常可成为提醒人们发现内脏器官隐患的信号。

  黑色素斑与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早在本世纪初,医学家波茨发现一种奇异的病症,其特点是病人的口唇周围出现黑色素,犹如沾染上了柏油小点,同时伴有腹痛,肚子经常咕噜咕噜地作响,进而发现人的肠道里长有许多息肉。三十年以后,另一位医学家杰格指出,这咱病征非属少见,因故得名为"波茨--杰格二氏综合征";后人为便于记忆又称其为"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现代医学证明,该病屑遗传性疾病,在一个家族中常有数人患病。色素沉着也不仅限于口唇周围,还可发生在口腔粘膜、手指、手掌、脚掌、眼、鼻等处,病人常常出现发作性腹痛,甚至便血、引起贫血,重者危及生命。但如能提高警惕,及时求医,通过X线或纤维内窥镜检查,能够发现胃肠息肉和出血部位,继而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使病情得到能动缓解。

  地图状斑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征此种异常色斑是著名医字家阿狄森发现的,也称之为阿狄森氏病。据有关医学文献报道,患有这种病的人,大约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皮肤、粘膜出现色素沉着,且以身体的暴露部分、常受磨擦和压迫的部位如乳头、会阴部、外生殖器、牙龈、口唇、指()甲根部和手纹等处为著,由于其形状好似"地图状",亦称为地图状斑。该病常常造成双侧肾上腺破坏以致功能减低,所以除色素增多外,病人还有低血压、无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不适表现。医学研究证实,引起阿狄森氏病的病因半数是由结核造成的,因此只要早期做出诊断,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治疗,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黑色痣与黑素癌 皮肤上的黑色痣是演变成恶性肿瘤黑素癌的病原。尤其是中年以后发病,更应引起高度注意。其特点为,原有的黑色痣于短期内迅速增大、色泽加深。有的黑如煤炭,但也有黑色痣变化不著却早有肿瘤远远转移。这类变化的黑痣恶性程度极高,常转移到肝脏等器官。因此40岁以上的人,应对面颊部、颈部、背部、手心、脚底部位较大的黑色痣进行"监视",一旦发现增大、脱毛、变黑、出现痒感或经常容易碰破的黑色痣,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黄褐斑与肝脏疾患 黄褐斑俗称肝斑,男女皆可见之,但以女性占多数。表现为病患面部呈大片的黄褐色或浅黑色斑,边界可清可不清,表面平滑。这种色素还可见于额部、两颊、唇周、算梁、下颌等部位。除了妊娠或生育后的妇女会患有黄褐斑外,有些人出现黄褐斑则可能与全身疾病有关,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等。因此,若发现原因不明或伴有周身不适的黄褐斑时,应查明原因,以防肝脏病变。

 

望五官知五脏

 

根据中医的全息理论,脸上的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现与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故与脾胃相关。从嘴唇的外观,即可看出一些脾胃问题。比如,嘴唇发乌,可能是脾胃虚寒;嘴唇颜色过红,可能是脾胃有火;如果嘴唇苍白,可能存在体内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贫血、脾胃功能低下等问题;如果口角溃烂,可能是脾胃过热所致。

  鼻子是呼吸的通道和器官,故与肺相关。如果鼻子看起来很红,可能是肺热所致,也可能是内火旺盛所致。鼻子出血或异常干燥,则可能是由于体内阴气不足,阳气过盛所致。

  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所谓肝开窍于目,眼睛与肝脏密切关联,得了肝病就会表现在眼睛上,出现双目发黄、两个眼角发青。眼睛看不清东西,可能与肝血不足有关;如果出现眼睛发红发胀的情况,可能与体内肝火旺盛有关;如果眼睛发干,可能是阴血不足所致。

  耳朵是听觉器官,《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因而得肾病的人会出现耳聋、耳鸣症状,反之,如果听力敏锐,说明肾器官较好。

  舌头是味觉器官,与心脏关联。如果舌尖颜色很深,可能是心脏有火;如果出现淤血、淤斑,可能是血循环不好;舌头长疮,可能是心火过旺,与饮食和心情都有关。有些心脏疾病还会导致舌头不灵活、舌蜷缩等问题。

  其实,除了五官,眉间印堂、颧骨之下、鼻子两旁、人中处的颜色变化也会预示着身体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表示,印堂看起来苍白无光,可能是肺虚所致;鼻子两旁与小肠相关,如果此处颜色较黄,并且没有光泽,可能是脾胃虚;颧骨下边与肾相关,如果发黑,可能是肾有问题;人中位于鼻孔下侧,与生殖器、膀胱相关,如发黑,也可能是肾虚。

当然,面色的微小变化通常比较难辨别,所以一旦发现自己脸上的某些部位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就说明问题可能比较严重了,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教您如何判断是否气血充足

 

以下6种方法,可以让你迅速判断自己气血是否充足,从而做出相应的调节。

  1.看眼睛

  实际上是看眼白的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的就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这就表明你气血不足了。眼睛随时都能睁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则代表气血不足。

  2.看皮肤

  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等,代表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无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等,则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3.摸手的温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代表人气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表示气血不足。

  4.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况下,半月形应该是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应占指甲面积的1/41/5,其他食指、中指、无名指应不超过1/5。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说明人体内寒气重、循环功能差、气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过多、过大,则易患甲亢、高血压等病。

  5.看牙龈

  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只要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食物越来越容易塞在牙缝里,就要注意了,说明身体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6.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样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表示气血足;而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是血亏。

 

观尿色 辩疾病

 

尿液是人体的清道夫,通过尿液可以把机体的废弃物质排出体外,以保持机体的内外平衡。正常新鲜的尿液颜色为淡黄色,透明状,无沉淀浑浊现象,这是因为尿中含尿黄素的缘故。饮水量、冷暖、体温的变化,以及食物、药物的作用,都会影响尿色的深浅,如喝水多时尿量较浅,尿量增多,喝水少而出汗多时尿变浓,颜色就转为深黄。此外,尿中还含有20多种成分,它们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息息相关,如果尿憋置过久,尿中的磷酸盐、碳酸盐等会发生沉淀,此时,尿也会变得混浊,但这不是病态。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能够从尿液颜色的改变上反映出来,尿中如果出现不正常成分,可导致尿色异常,从尿色的改变,可提示患某种疾病的可能,因此,尿液又是反映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血尿:血尿是指尿中有超过正常量的红细胞,当一升尿中含血量超过一毫升时,尿显红色,肉眼可辨,叫肉眼血尿,这是常见的一个症状。发生血尿常见的疾病有泌尿系统疾病,各类原发性、继发性及遗传性肾炎是引起小儿血尿最常见的原因,尤以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最为多见;泌尿系统的感染除细菌外也可由病毒、支原体、霉菌及寄生虫等引起,如肾结核就常有血尿,且可为首发症状;肾、膀胱、尿道结石均可引起血尿,尤以男孩下尿道结石最为多见;泌尿系统的先天畸形、创伤、肿瘤、血管病等也是产生血尿的原因。

  白尿:又称为乳糜尿,系由于脂肪乳浊液进入尿中,尿色白,好像牛奶一样,有时混有白色凝块或血液。此症状意味着体内淋巴管有病变,通过淋巴管造影检查,可以确定病变部位,导致乳糜尿的常见疾病是丝虫病,少数为腹腔结核、肿瘤压迫或手术创伤。有的妊娠妇女也可出现乳糜尿。此外,劳累或吃高脂肪食物时尿白明显,休息或吃低脂肪性食物时,尿白变浅或尿液澄清。

  脓尿:泌尿道化脓性感染,脓汁混入尿中,使尿呈脓汁样,或混浊,常悬浮有絮状物,静置后有较多白色沉淀物。患有肾盂肾炎、肾积脓、肾结核或因梗阻、异物引起的尿路感染等疾病的患者,即可见到这种尿。脓尿者常常伴有尿急、尿频、尿痛、排尿不畅、腰痛、发烧等症状。此时,患者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定感染部位和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茶尿:血液中的胆红质,经肝脏转化后变为尿而排出体外。所以,一旦肝脏有病,不仅胆汁储留,而且未经肝脏加工的胆红质还会直接进入尿液,使尿呈现黄如浓茶样颜色。黄胆型肝炎、肝硬化、胆囊炎和胆石症等疾病,都可出现这种尿色。此时,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病人的眼球甚至皮肤,都呈黄色。

  黑尿:黑色尿比较少见,常常发生于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病人,如恶性疟疾病人,医学上称黑尿热,是恶性疟疾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病人的血浆中有大量的游离氧、血红蛋白与定氧血红蛋白,随尿排出而造成尿呈暗红或黑色。另有少数病人服用左旋多巴、甲酚、苯肼等后,也会引起排黑尿,停药后即会消失。 国外有资料报告,患阵发性肌红蛋白尿的病人,在运动后也会排出棕黑色尿,同时伴有肌肉无力,可逐渐发展为瘫疾。此外,黑尿还可见于酚中毒、黑色毒瘤、尿黑酸病。

  酱油色尿:有的病人,排出的尿宛如酱油。这是因为红血球被大量破坏的缘故。红血球内含有血红蛋白,如果非相同血型者相互输血,血中的因素会发生异常改变或感染等,造成溶血,从而使血红蛋白大量进入血液,经由肾脏排出,尿色便呈酱油色。引起酱油色尿最常见的疾病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此外,亦可见于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肾脏挤压伤、大面积烧伤、溶血性贫血、错型输血,甚至剧烈的运动后,尿液也可似酱油色。

绿色尿:淡绿色尿见于大量服用消炎药后;暗绿色尿可见于霍乱、斑疹伤寒,以及原发性高血钙症、维生素D中毒者。但这种颜色的尿多与服药有关,非疾病所致。如服用利尿剂氨苯喋啶,注射亚甲蓝针剂或服用美蓝、水杨酸之后均可出现,停药即可消失。

 

中医望牙辨疾病

 

窥一,知全。这在中医理论中多有体现,比如看指甲、面色、唇色等都能帮助辨病,而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方法,观察牙齿及牙龈情况,也有类似的作用。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乃骨之余。齿与龈和肾﹑胃及大肠都密切相关,因此观察齿和龈可以初步测知肾和肠胃的病变。中医学里的温病学派就对辨验齿龈十分重视。

  牙齿稀疏或齿根外露,可能肾气亏 牙齿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如果一个人牙齿发育不好,通常肾也不好。如成人牙齿稀疏、齿根外露或伴有牙龈淡白出血、齿黄枯落、龈肉萎缩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同时要警惕有无肾脏方面的疾病。

  牙龈红肿,胃炎或疲劳 中医认为,牙龈与胃肠相关。如出现单纯的牙龈红肿,多是胃火上炎所致,也可能与胃炎有关;如果红肿的同时,还伴有牙齿松动、强烈口臭等症状,多为牙周病。患此病的原因,除了钙质摄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干净外,也与过度疲劳造成免疫力降低有关。

  牙龈出血,肠胃消化不好 牙龈容易出血的情形不仅会发生在牙龈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肠胃不好的人也有这种倾向,应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牙缝变宽伴随牙龈出血,在糖尿病、甲亢等疾病中常见;如在生病过程中,出现牙齿变黑或有寒冷感、牙齿变长而污垢、齿瓣变黄如豆瓣色,多预示着疾病变得严重,应提高警惕。

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的标志之一 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坚固,而牙槽骨的不坚固多由骨质疏松导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早预防,如提早服用钙片,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经常叩齿。另外,牙齿松动脱落和牙齿不洁可能意味着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调查显示,掉牙多的老年人中风的风险很高。因此,多做咀嚼,可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反过来说,心脏本就不太好的人,也更要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望牙齿辨健康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乃骨之余。齿与龈和肾﹑胃及大肠都密切相关,因此望齿和龈可以初步测知肾和肠胃的病变。

  牙齿稀疏或齿根外露,可能肾气亏。牙齿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如果一个人牙齿发育不好,通常肾也不好。如成人牙齿稀疏、齿根外露或伴有牙龈淡白出血、齿黄枯落、龈肉萎缩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同时要警惕有无肾脏方面的疾病。如小孩牙齿久落不长,也可能是肾气亏所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六味地黄丸等。

  牙龈红肿,胃炎或疲劳。中医认为,牙龈与胃肠相关。如出现单纯的牙龈红肿,多是胃火上炎所致,也可能与胃炎有关;如果红肿的同时,还伴有牙齿松动、强烈口臭等症状,多为牙周病。患此病的原因,除了钙质摄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干净外,也与过度疲劳造成免疫力降低有关。

  牙龈出血,肠胃消化不好。牙龈容易出血的情形不仅会发生在牙龈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肠胃不好的人也有这种倾向,应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牙缝变宽伴随牙龈出血,在糖尿病、甲亢等疾病中常见;如在生病过程中,出现牙齿变黑或有寒冷感、牙齿变长而污垢、齿瓣变黄如豆瓣色,多预示着疾病变得严重,应提高警惕。

  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的标志之一。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坚固,而牙槽骨的不坚固多由骨质疏松导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早预防,如提早服用钙片,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经常叩齿。另外,牙齿松动脱落和牙齿不洁可能意味着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调查显示,掉牙多的老年人中风的风险很高。因此,多做咀嚼,可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反过来说,心脏本来就不太好的人,也更要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望肚脐辩健康

 

肚脐又名肚脐眼,在中医学中称之为神阙。临床医生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与否,详述如下。

  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圆形:肚脐若为正圆形,女性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则表示精力充沛、血压正常,五脏六腑都很健康。

  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注意。

  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肚脐凹陷: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患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

  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望目都望什么?

 

望目对脏腑疾病的诊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望目包括望眼神、眼色、眼形及眼态等方面。

    (1)望眼神:如果病人视物清晰可见,眼珠黑白分明,则病容易治。若白睛色浊,黑睛色滞,眼睛呆滞,则病难治。

    (2)望眼色:眼睛红者多为患上实热病。白睛红为肺火盛,常见有火眼病;整个眼球红而肿痛者,多为肝经风热证。眼睛色黄为黄疸证。白睛中有大小不等的蓝色或紫褐色斑点,是蛔虫病。眼袋色黑而且晦暗无光泽者为肾虚。

    (3)望眼形:下眼袋浮肿,色彩黑暗者为肾虚水泛证。上下眼袋红肿表示脾热。眼窝凹陷,多为津液亏虚或气血大伤。如果见到久病重病者,其眼睛深陷,则表示五脏六腑精气衰竭,病难治或预后不良;如果视力模糊或看不见事物,则其精气已脱,阴阳离绝之危候。眼睛凸起,伴有颈部肿大,多食,消瘦,易激怒,则为甲亢。如果眼睛凸起,且伴有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卧,多为肺气肿病症。单眼突起者,常为脑颅内有肿瘤。

(4)望眼态:两目上视,不能转动,常为惊风或精脱神衰之危候。两目斜视或上视者,为惊风先兆或痉厥证。睡觉露睛,多为小儿脾胃虚弱,或慢惊风。瞳孔放大,多属肾精耗竭之证,为病危迹象,但亦会见于肝胆风火上扰或药物中毒、外伤等。瞳孔缩小,多属肝肾劳损,虚火上扰,或肝胆火盛,亦会见于药物中毒。

(5)

中医望诊之望神

 

在中医诊断学中望神这一步骤不能缺少。精、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功能的代谢产物,通过望神可以了解精、气、血、津液的盈亏和脏腑功能的旺盛及衰弱,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轻重,推理出预后情况。精、气、血、津液充盈则神旺,脏腑功能强盛,病人预后较好;如果精、气、血、津液亏虚则神衰,脏腑功能减弱,病人预后较差。

    神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五种:有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志失常。

    1. 有神表现为精气充足、神旺,此时病人正气旺盛,预后良好。有神的临床特征为:面色滋润,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灵活有神,动作灵活,呼吸均匀。

    2.“少神即神气不足,多见于正气虚弱的病人。少神的临床特征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懒言,嗜睡,动作迟缓等。

    3.“失神是精亏气损的表现,多见于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衰弱的病人,此时,病情处于严重阶段,预后不良。失神的临床特征为:目无神,面无光泽,眼珠呆滞,精神萎靡不振,呼吸细微或喘促,反应迟钝、有时小便失禁,胡言胡语等。

    4.“假神回光反照,是久病或病重病人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多为病人处于垂危阶段。具体特征有:病人突然神志清醒,很想见到亲人,此时目光明亮,面色通红,声音响亮,食欲大增。

    5.“神志失常有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甚至有的表现。癫表现为:精神抑郁,痴呆,喜怒无常,语无伦次,少语。狂表现为吵闹不宁,打人扔物,力大异常,大声高呼等。痫表现为突然跌倒,昏迷不醒,抽搐,口吐泡沫,两眼直视,叫声如羊,稍后渐醒,醒后如同凡人,因而称为羊痫风

 

 

中医望诊之舌苔

 

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观察舌苔的方法分为望苔色和望苔质。首先了解苔色:

    (1)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2)黄苔:      黄苔主里热证。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3)灰苔:主里证。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4)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最后讲述望苔质的知识。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状质感。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

    (1)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剥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有根、无根苔: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全、偏苔: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证。

 

舌诊要注意什么?

 

舌苔形色的变异,除病理因素外,某些客观因素,亦可使舌苔发生变化。所以在望舌时,一定要求患者做到:伸舌时面向亮处,将舌自然地伸向口外,舌尖略向下方,要平正而舒坦,不可卷缩或用力外伸,以免使舌质变色而影响观察。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光线:望舌时,须让患者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内,不要在有色的窗下进行望诊。在夜间望舌时,应在强光下进行,否则不易分辨舌的颜色,所以一定要注意光线的明暗。

  2.注意染苔: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某种颜色,而不易分辨其苔色和燥湿。如食橄榄、乌梅,可使舌苔染黑,服黄连素、核黄素等药物,能使舌苔染黄。所以,在临床诊察时,发现舌苔突然变化,或苔色与病情不符,应详细询问其饮食及服药情况,确定其是否染苔,以免误诊。

  3.其他:饮食的磨擦或刮舌后,可使舌苔变薄;饮水后可以使舌质湿润;进冷食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白;进热食或辛辣食物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红;因鼻塞不通而张口呼吸的患者,其舌面较干燥等。

  舌质的颜色分几种?

  正常人舌质的颜色淡红而润,深浅适中。属于病理性的舌质约有五种颜色,即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及青舌。现分述如下:

  淡白舌:舌色浅于淡红,多为气血亏虚,阳气不足之象。淡白而舌体瘦多为气血不足,淡白而舌体胖嫩多为阳气亏虚。

  红舌:舌色深于正常人,多主热证。热盛气血上壅,故现红色。有虚实之分,既可见于实热证,又可见于虚热证。舌色鲜红,伴有苔黄为实热证,舌色鲜红,苔少或无苔为虚热证。舌红在不同部位可为不同脏腑的热证,如舌尖赤为心火上炎,舌边赤为肝胆有热,舌中心干红为胃阴亏。

  绛舌:舌色深红为绛舌,多主热盛阴虚。外感热病中见绛舌,多为热入营血的标志,常见于热性病。内伤杂病中见绛舌,多属阴虚火旺。若舌尖独绛,多为心火上炎之证;舌绛而光亮无苔如镜面,为胃阴已亡。

  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舌呈淡紫色,主寒证;舌呈青紫色而有斑点,主瘀血证;舌呈绛紫色,主热证。

  青舌:又名水牛舌,主寒证和瘀血证。

  舌苔是怎样产生的?

  舌苔,是胃气上蒸而生。正常人有一层薄白苔,不干不湿,不滑不燥,这是胃气正常的表现。如脏腑有病,胃气挟病邪之气上蒸,其苔色即可发生改变。观察舌苔的异常变化,是舌诊的重要内容。

  临床上常见的舌苔,大致可分为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四种,现分述于下: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但有时也见于热证。舌苔薄白而润,多为外感风寒,病犹在表;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若白苔满布如积粉的,为积粉苔,多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之征,常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

  黄苔:主热证、里证。一般来说,苔色越黄,热邪越盛,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苔黄而滑者,多属湿热;薄黄而干,表示热邪伤津;如黄燥而生黑刺,或中有裂纹者,多是热结已深,气阴已耗。

  灰苔:灰苔为浅黑色,主里证。灰苔既主寒,也主热,主要从苔的润燥来分辨寒热。若苔灰而润者,则主寒,而苔灰而燥者,则主热。

黑苔:苔现黑色,多属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病情较重时多见。若苔黑而润滑,舌质较淡白的,多为寒极;若舌苔黑,干燥少津,甚则舌生芒刺,多为热极伤阴,阴津耗伤之证。总之,苔之润燥,是辨别黑苔主病属热属寒之关键。

 

 

中医舌诊辨病

 

皮肤健康人的舌头色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没有裂痕和凹痕。

    如有下列情形者往往提示身体不健康:

    舌面味蕾丝聚在一起,形成沟和脊,表面长期缺乏维生素B

    舌部运动不灵活,有此僵硬,说话不清,常是脑血管破裂的先兆,或是中风的后遗症。

    舌面出现芒剌,一般表明患有肺炎及其它发高热的疾病,猩红热病人的也是这样。

    伸舌时震颤,表明神经衰弱和久病体虚。

    舌苔黄腻,反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化道中腐败有机物增多。急性肝炎病人也往往有这样的舌苔。     舌色过淡,说明是贫血或组织水肿。

    舌色青紫,是身体缺氧的表现。

    舌头胖大,可能病人患有甲状腺机能低下或肢端肥大症。

    舌体胖嫩,舌连齿痕,表明患有水肿,中医认为是"气虚"

    舌质干澡,表明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因此唾液的分泌减少。

    舌色鲜红而平,往往表明患有糖尿病。

    舌光亮而红,说明缺乏烟酸。

    舌光亮而舌苔少,表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

舌略呈紫色或洋红色,表明缺乏维生素B(2)

 

舌色辨病

 

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       (1)淡白色

    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    

    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表示病人患热证。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舌边红色为肝胆火旺。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若舌布满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热证。舌质红嫩,看起来湿润,摸起来感到干燥,为津液衰竭迹象。

    (3)绛舌    舌苔深红色,颜色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称为绛舌。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内伤之证。绛舌的形成,是由于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为里热炽盛,热入营血。若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舌绛有大红点者,为热毒攻心。舌尖绛为心火炽盛。舌中干燥而绛为胃火伤津。舌根绛为血热内燥。若舌绛也少津液,少苔,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虚火旺之证。如果舌绛而枯萎,光滑无苔,称为镜面舌,此证为胃、肾阴液枯竭之危候。若舌绛少苔而泽润,多为血瘀之证。

    (4)紫舌    

    表示寒、热病及瘀血症。若整个舌头全为紫,为脏腑热极。舌紫且肿大,而见大红点,为热毒攻心。舌质紫暗,为瘀血证。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肝郁血瘀。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泽,为胃肾阴液已衰竭之危证。

 

望舌苔原理

 

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体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舌下紫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夫舌之表面,乃多数极小乳头,铺合而点,其不易见高起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其所以有变者,因饮食入胃时,将腐浊之气,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饮食腐化,浊气上蒸,苔色又生。胃中无腐浊,则苔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青为绝色,青绿之色,见于舌上,其人命必危。其外尚有似黄非黄、似白非白,各类间色,皆条分于后,以备后学细心参考。

 

 

察颜观舌识健康

 

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轻重。

  望面色

  黄种人正常的面色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这是健康的面色。当然,由于遗传、体质、年龄、职业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别,有的偏红,有的偏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总以明润含蓄为特点。明润是指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是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象征。

  当您发现自己或亲友的面色与平时有较大改变,在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因素之后,就要考虑有疾病或亚健康的可能。

  面色白:由于面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中医认为大多为虚寒或失血。面色白而虚浮,属于气虚、阳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属于血虚。气血不足,内必有虚寒。多见于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患以及有贫血倾向的人。

  面色萎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常提示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内停。

  面色青:面部青筋显露,或整个面色发青,见于受寒、惊风、气血瘀滞、剧烈疼痛等,都提示体内有寒气。

  面色嫩红:一般来讲,面色红赤代表有热,但也有人整个面部浮白,而颧骨周围嫩红,往往是内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面色黑:肾虚有寒、瘀血水饮停积的人,往往面色发黑。严重者如尿毒症晚期患者;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状如熊猫的人,都有血瘀寒积的表现。

  望舌象

  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舌色青紫:舌头颜色发青,或带有紫气,或紫色,同时舌头润泽而不干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阴寒内盛的表现。

  舌苔白:白厚而腻的舌苔,提示寒湿或痰湿内停;特别是白滑而润泽者,提示寒饮水积。

另外,不管舌苔的颜色是黄是白,是灰是黑,只要舌面润泽,口不干渴,甚至口水难禁,水滑欲滴,都说明阳虚而有寒气。

观三寸之舌 晓身体之疾

光滑舌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无苔如镜面,舌质淡而无光。多见于恶性贫血、胃酸缺乏症、胃癌、营养吸收不良或糙皮病等患者。维生素A缺乏时,舌光滑呈斑块状。维生素B2缺乏时,舌光滑或现蓝色斑。

  异常舌苔黄而干燥的舌苔,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者,常患有高血压、痔疮。舌苔少、舌色深红,多为感冒发烧的后期。

  裂纹舌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及维生素B2缺乏症,少数为先天性,也可见于常人。

  草莓舌见于猩红热初期或长期发烧的病人。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头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乳头增大状似草莓样。

  地图舌舌面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的隆起部分,边缘不规则,剥脱部分新生乳头而出现舌苔,如地图状,无痛感。这种移行性舌炎可能因维生素B2缺乏所致。

  色素斑与白斑色素斑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舌的两边出现暗褐色稍隆起或凹陷的黑色素斑。白斑多因嗜烟或牙痛等慢性刺激所致。

  舌震颤舌伸出时发生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神经质者。

舌麻木多见于运动神经中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体形肥胖者,如舌根部发麻,食指、中指发木,多为中风的先兆,常由于暂时性脑缺血引起。

 

舌诊分虚实法

 

经云∶“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又云∶“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窃谓虚实两字,是搅病机之领;补泻两字,是提治法之纲。盖以人之有病,不出一虚一实,医之治病;不过一补一泻。如虚实稍有疑心,则补泻无从下手。其参症切脉以审虚实,固临症第一要着也,乃有症似实而脉则虚,脉似实而症则虚者。如舍脉从症,既难信以为真,而舍从脉,又惟恐其是假,则且奈之何哉。不知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病之现于舌也,其形与色亦然。(故凡病属实者,其舌必坚敛而兼苍老;病属虚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娇嫩。如此分别,则为虚为实、是假是真,虽未参症切脉,而一目先了然矣。)

 

中医望唇诊病

 

唇红润湿燥适度,肠胃健康。

  唇青紫中医称为紫绀,这是机体缺氧或药物中毒的征象。常伴有面色暗红或淡青,胸闷不舒或时有心慌气短等症状。

  唇皲裂指口唇出现裂隙或裂沟,古称唇燥裂,是维生素B2缺乏及阴虚火旺的症状。

  上唇干枯为大肠病变,伴有口臭口疹、耳鼻不通等症状。

  唇色泛白为血虚的特征,血液循环弱,冬天四肢冰冷发紫,若营养不良,起居无常,容易导致贫血。

  唇苍白为大肠虚寒,有腹泻、胀气、腹绞痛、冷热交加等症状间或出现。

  下唇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症状。

  下唇绛红色为胃热,并见胃痛、腹胀等症状。

  唇内红赤肝火旺,易脾气急躁。

  唇内黄色有肝炎迹象,肝胆一定不佳。

  唇色火红发烧,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

唇色暗黑而浊者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时见便秘、腹泻、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中医望唇色辨疾病

 

正常健康的嘴唇一般肤色红润而有光泽,干湿适度而有弹性。一旦身体有问题,嘴唇就会出现改变。所以清早起床,不妨照照镜子,仔细看一下自己的嘴唇,看是否有下面的情况:

  口唇青紫:如果嘴唇长期出现青紫,现代医学将其称之为紫绀,预示着你的心脏可能存在问题,长期如此应当及时去医院检查。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也可出现口唇缺少光泽、不够红润的变化。

  口唇苍白:长期嘴唇苍白应当去医院查一下,医生会根据其表现和自觉症状给您作些相应的检查,以排除有无贫血的问题。此外,某些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病人也可以表现出口唇缺少红润、干燥等症状,有些还可伴有四肢发冷。

  口唇红赤:正常唇色多为粉红色,如果红的颜色过于艳丽或者是深紫红色,可能是俗称的体内火大引起的。如伴口臭、呃逆,说明脾胃湿热;伴两胁胀痛、厌食,说明肝火太旺。

  口唇泛黑:如果你的嘴唇上出现了一块或几块黑斑,应该去医院口腔科或皮肤科就诊,排除色素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的可能,如色素痣或血管瘤等,必要时应做相关的检查。如果整体色泽暗淡且发黑,还要注意消化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唇周有一圈黑色的话,可能与体内有湿邪或脾肾亏虚有关。

  口唇发黄:嘴唇发黄不多见,如果口唇发黄同时伴有面部及全身皮肤发黄,就要小心你的肝脏是否出了问题,应当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患有肝炎。

  口唇皲裂:唇炎的表现之一就是口唇皲裂。一些过敏体质的病人如唇膏过敏,或消化不好的人,也会有这种表现。当然,体内缺乏水分或者B族维生素均可出现同样现象。

  口唇疱疹:也叫口唇单纯疱疹,是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常见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如过劳、着凉、过于偏嗜油腻或辣食、湿气过重等。

因此,呵护嘴唇要从体内的根本病因着手。在治疗引起嘴唇变化的原发病的同时,注意调节胃肠功能,平时多注意,相信你的嘴唇定会保持迷人的光彩。

 

人中辨健康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近听一老中医介绍,我们每个人可从自己人中的颜色、状况来了解自己的身体,这些重要信号,可使我们了解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现介绍如下:

  1.健康人的人中是整齐的,位置正中,人中沟清晰匀称,颜色黄里透红。

  2.如果人中狭长、沟道窄细;或中细下宽、人中短缩、颜色灰暗,一般心脏都不会太好,易发作心绞痛。

  3.人中颜色发红,尤其靠近嘴唇处发红,显示热邪侵入,体内有瘀血。

  4.人中颜色发黄,表明脾胃虚弱,如呈土黄,则脾胃虚寒,可能有慢性病。

  5.人中沟肌肉松弛,则表明脾肾虚弱,气血不足。

  6.人中色青,则内里有寒湿,女同志可能痛经,男同志可能睾丸有问题。

  7.人中颜色时青时黑,表明肝肾可能有病。

  8.人中颜色暗绿,可能有胆囊炎、胆绞痛。

  9.人中颜色淡白,可能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0.人中颜色发黑(此黑与肤色黑不同),说明寒症重,可能有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望肤色知饮食健康

人的肤色是由种族、遗传等先天因素决定的,与毛细血管的分布、色素的多少、皮下脂肪的薄厚密切相关。正常人的肤色应是红润而有光泽的。除了贫血、肝炎等疾病之外,饮食不当也会影响人的肤色。

  潮红

  面部潮红多由饮酒引起。即使酒精浓度不高,饮量不大也会发生。除面部外,还可延至颈部、躯干和四肢,有时伴有风团和瘙痒,影响工作和休息,这是酒精引起的刺激和过敏现象。有这种反应的人要少饮酒或戒酒。可用醋、荸荠汤或罗汉果冲剂解酒,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BBC或扑尔敏等药物。

  绀红面色

  绀红可能是由于食用过量荔枝引起的。这是因为荔枝含果糖很高,大量食用后,肝脏中的葡萄糖转化酶来不及将果糖转化为葡萄糖,使大量果糖积存于血液中而引起肤色变化,进而还会造成身体不适。应合理、科学、适量地食用荔枝,吃完荔枝后要多喝水以加快果糖的排泄,也可用月桂叶或菊苣根捣汁冲饮,缓解皮肤绀红。

  赤红肤色

  赤红可能是由于血液循环不好,特别是末梢部位血流不畅,蛋白质未充分消化就被吸收所致。为使蛋白质充分消化吸收,要多食用一些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多晒太阳。经常沐寓按摩,可加快血液循环,减少皮肤赤红的现象。

  青红皮肤

  青红可能是由食物中的组胺引发的。由于虾、蟹、鳝鱼等动物死后,体内蛋白质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的组胺。食用这些水产品,会使人体血液中的组胺含量增加,食用不当或过敏者面部甚至周身肤色就会呈现青红色,周身不适,有时还伴有头痛和奇痒。如症状严重可用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妆红

  妆红指双颊发红,多由摄取动物脂肪和蛋白质过多所致。在食用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较多时,要辅以含大量叶绿素的新鲜蔬菜。

  橙黄

  由饮食引起的肤色橙黄多发于手掌、脚掌,是叶红质引起。含叶红质较多的食品有柑橘、胡萝卜、番茄、黄花菜等,蛋黄及牛油中也含有少量叶红质。如果短期内食入过多高含量叶红质的食物,会使血液中叶红质含量骤增,并大量积存在皮肤内,致使手掌、足掌和面部出现橙黄色。停吃含叶红质的食品,多喝开水,促进叶红质的排泄,一段时间后,橙黄色即可消退。

  黄黑

  食盐过多肤色会出现黄黑。控制食盐摄入量,多饮水,勤洗澡,多出汗,都有助于排泄盐分。

  油黑肤色

油黑多由食用过多菜籽油、芝麻油等引起。应减少菜籽油等的摄取,多吃含叶绿素的新鲜蔬菜。

望无名指辨健康

无名指之强弱与一个人的整体的健康状况有很深的关系,观察无名指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无名指亦以圆秀健壮为最好。太长的人,容易有生活不规律而影响身体健康的倾向。太短的人,又主元气太虚,精神不振。

  指型直而无偏曲,指节圆润而有力,指节纹清爽的人,大多肾脏及生殖机能健全。无名指苍白、瘦小、贫弱的人,大多肾脏与生殖系统的功能较差。

  无名指第一节,代表性功能的强弱,第一节过于粗壮的人,容易有内分泌失衡的疾患;过于瘦弱的人,又往往生殖系统方面比较衰弱。第一节的指节纹代表同样的意义,即散乱者身体情况差,完整而清爽者,健康情况良好。

  无名指的第二节,代表一个人的筋骨强弱,自古以来中医将骨骼在五行中归属于,亦即与生殖系统有很深的关系,现代西医,也经常提醒孕中要补充钙质,以免损坏自己的身体。第二节指纹散乱的人,大多体能较差,筋骨较细小而衰弱。第二节边缘有纹存在时,谓之病约纹,表示当时的健康状况不好,这种现象会随着身体好坏而增减其纹线。

  第二节长度过长的人,往往钙质的吸收功能比较差,骨骼和牙齿比较脆弱。如过于苍白、瘦弱,也会有同样的表现。指头偏曲,指节漏缝的人,往往除泌尿系统较弱外,又代表烦恼较多,还常常影响脑机能,同时又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头痛、失眠等症状。

  无名指生得太长的人,亦即超过中指第三节一半以上,快要与中指齐平,大多先天的遗传体质很健壮,但容易因为后天的生活不规律,如饮酒、熬夜、过劳等现象而带来衰弱。

望肤色辨疾病

肌肤的颜色、光泽能反映内在脏腑的健康状态,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因此,如果皮肤在一段时间内不明原因变黑或变,应注意排除一些全身性因素甚至疾病。

  导致变黑的原因有:

  睡眠及精神状况 经常熬夜会使皮肤松弛,出黑眼圈、色斑,长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等不良情绪也可使得皮肤灰暗、色斑形成。

  内分泌因素 妊娠、月经不调等可使表皮内黑素的合成增加,导致色素沉着。

  慢性疾病 慢性感染、肿瘤、肝肾疾患等慢性病均可引起皮肤色素改变。肝脏是机体的代谢器官,代谢产物则要通过肾脏排出,一旦肝脏或肾脏发生功能不全,就会影响全身的代谢,毒素不能及时排出,皮肤就会晦暗无泽。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止痛药、含砷制剂或接触焦油类物质,会引起皮肤色素改变。

  饮食不良 不良饮食习惯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如有的人不爱吃蔬菜,长此以往,体内的维生素缺乏,皮肤易出现色素沉着。有的人一天内吃1公斤橘子,皮肤就会变黄。

对于变的患者,如果同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特别是女性,要考虑贫血的可能。另外,有的人为了美,不晒太阳,结果妨碍了皮肤里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有活性的维生素D3,影响了钙、磷的吸收,会导致骨质疏松。并且,如果长期不晒太阳,皮肤内的黑素形成将减少,皮肤抵御紫外线的能力就会减弱,皮肤易被晒伤,增加皮肤肿瘤的发生率。

 

中医望耳辨健康

 

通过对耳的观察,可以推测机体的健康状况。对耳朵的观察主要从颜色、光泽,形态变化,定位诊断几个方面进行。

  颜色、光泽 就耳部整体而言,正常人的耳红润而有光泽,这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如果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反应机体肾精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还见于素体阳气不足的人,这类人多怕冷恶风,手脚冰凉。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廓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糖尿病,因为在这个阶段,机体阴液已经严重耗伤。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点状或片状红晕、暗红、暗灰等,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形态变化 望耳的另一个内容是观察形态变化。耳朵厚大的人,肾气充足;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而且没有光泽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此外,若耳内流脓,伴有耳部红肿热痛,听力下降的,是中耳炎的表现,中医认为,这是风热上扰或肝胆湿热。

  定位诊断 就耳的定位诊断而言,人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而致牙齿、牙龈肿痛时,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这个地方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如今的耳诊与传统的耳诊相比,加入了精确定位的耳穴内容。诊法也不再局限于望诊、触诊,染色诊法、生物电测定法等方法正在蓬勃发展。当然,望耳只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判断机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应当结合全身的其他表现。

中医望发知五脏健康

头发对每个人的形象都至关重要,对黄种人来说,健康的头发应该是乌黑、发亮、浓密的。头发是血之余、肾之华,与脾胃、肝、肾都有密切的关系。肝藏血,肝血充分,头发就能有充足的供血;脾主运化,负责把营养成分运输到全身,包括毛发;肾中精气是人体的根本,头发的生长、健康状态的维持都与肾密切相关。有的小孩,天生头发枯黄、细软,同时,走路、说话、站立、牙齿发育都比同年龄孩子要迟缓,这种情况就属于肾气不足。

  而中老年人随着肝血肾气的衰少,头发慢慢变白,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些青少年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且伴有脾气不好、容易发火,可能是因为肝郁血热;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无力、耳鸣,则是肾气不足的信号。

  肝热者,可以用炒决明子、菊花、生地代茶饮;多吃清凉的饮食,比如梨、柚子,绿叶蔬菜如黄瓜、萝卜等,但不要吃荔枝、橘子、牛羊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轻微的肾气不足,可以多吃些黑芝麻、核桃、大枣等。

  人正常的头发每天脱落与生长的数目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大概每天掉落10—20根,但若不断的大量脱落,而且头发越来越稀疏,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身体在报警。如果脱发的同时,用手摸头发还会感到油油的,可能就属于脂溢性脱发;如果同时伴有力不从心、身体沉重、食欲不好、胀气、大便稀、不成形等情况,就与脾的关系最大。

这时该多吃些薏米、荷叶等能健脾利湿的食物,同时少吃瓜子、花生等油腻的食物。孕妇脱发多属于气血不足,这时就要补充营养了。五谷杂粮都要吃,补气养血的药物,如四物汤等也可以用一些。年轻人因精神紧张,压力大造成的脱发,应该从缓解情绪入手调理。

 

中医辨汗识病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按气味辨别: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总之,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

 

中医儿科望诊极为重要

 

望而知之谓之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察色放置于四诊之首位: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如果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异常变化,就必然会在相应部位反映出来。

  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尤显使儿科望诊重要性。《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曰: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衍,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寒热……”小儿发育尚未成熟,气血未充,加之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气息和脉象,难以闻诊和脉诊;又因精神意识发育未完善,不能表达病情,故主要凭医生观察面色来了解疾病的转归。

  历代儿科医家均注重望诊。尤其重视望神、望形态、望面部五色、望苗窍及望指纹。面部是十二经总汇之所,五脏变化可从面部相应的五部、五色表现出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五脏证治法则,重视面部望诊即面上证与目内证。曾世荣在其《活幼口议》亦云: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气察色最为要也。良由内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望诊要精观形气细察盈亏。望诊应注意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先将五色匹配五脏,指出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并利用五行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变色大要,生克顺逆,指出:五行五色,黑复生青,如环常德。正色正病,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逆。母乘子顺,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顺吉。认为面部望诊不但同脏腑有关,而且面色同样也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为相生的关系。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为相克的关系。面部的气色,可根据五行生克,来判断病变的轻重顺逆,一般五部五色为相生关系的为顺,预后较好;为相克关系的为逆,预后较差。其生克关系在临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如小儿肾病,五行属水,若出现面色微黑,则疾病预后较好;若疾病过程中出现了白色,金水相生,即使此时患儿呈现高度浮肿,甚至神昏抽搐,但经过一定的治疗,也可以取得很好的预后,为相生之吉;相反若患儿面颊萎黄,为凶中之逆,即使目前一般情况良好,因土克水,也可能出现频繁抽搐,有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可能。《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还区别主气、客气,分析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其中有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主色,可能一生都难以改变。而客气为四时之气,随春夏秋冬不同,符合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色黄的规律。一般而言,客气胜主气提示预后良好,主气胜客气提示预后较差。常人以客气为主要,若肝病的患儿在冬季面部出现青色,表示主胜客气,提示预后不佳。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根据五色与面部脏腑部位相互结合,来指导疾病的诊断。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萎黄诸虚,颧赤劳缠。其《幼科心法要诀》详细分析儿科的具体情况。如天庭部位出现了青色,是将要发生惊风的表现;红色是内热证的表现;黑色则因水克火,则可能预后不良。太阳部位出现青色也是惊风的证候,若青色蔓延至耳廓,则病属恶候,病势凶险。眉下的风池和眼下的气池部位出现了青色多为惊风;若出现了紫色,则为呕吐。鼻头出现红色为脾胃积热,若出现黑色则属重症。左腮发红多肝经有热,右腮红赤多为肺经痰热。承浆部位出现青色主惊风,现黄色主脾湿呕吐,现黑色多为反复抽搐之慢惊风。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还根据色泽的荣夭,对疾病的新旧、预后作出了判断。根据脉色相生、相克的原理推断疾病的预后。可以说,该要诀准确而详尽地阐述了中医望诊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指导临床价值,值得反复研读推敲。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东莞站 dg.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