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章,谷章讲师,谷章联系方式,谷章培训师-【讲师网】
管理智慧的探寻者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谷章:竺可桢教育思想对当代一流大学建设的启迪——杨卫校长在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01-20 48917

尊敬的路甬祥副委员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竺先生的亲属: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我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卓越的教育家和科学家,我们的竺可桢校长诞辰120周年。竺可桢校长是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和提出的一系列办学主张,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思想。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重温他的这些思想,对我们的办学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竺校长70年后的一位后任,我想与大家一起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探寻其对今天办学的启迪。

  一、教育理念——报国、强校、通才、为民

  竺可桢先生于中华民族面临日寇全面入侵的紧急关头,接受浙江大学校长的任命。为了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毅然带领浙江大学师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举校西迁贵州遵义、湄潭,历时近9年,行程5000余里,谱写了一曲“文军长征”的壮丽凯歌。在这一实践中,竺可桢形成了报国、强校、通才、为民的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竺可桢教育思想的首要问题。1936年秋,竺可桢刚刚就任校长,就在浙江大学新生入学典礼上,提出了两个问题,即“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 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校长心目中的大学教育目标,决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在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要求学生“每个人学成以后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

  竺可桢校长认为,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基础,加强思维和能力训练,实施通才教育。竺可桢校长十分注重加强基础课教学,要求一流的教师担任教学;鼓励学生跨院系选修课程,沟通文理;鼓励院系建立主辅修制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率先推行导师制,要求教师除担任专业授课外,还负责指导学生的品格修养,通过师生间的经常接触,使学生有较多机会从近处体验导师为人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潜移默化地享受到更多更深的教育。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竺可桢校长认为,大学要承担服务社会、改良社会之目的。他将大学比喻为“海上之灯塔”,可以指明人们前进的方向;又将大学比喻为“社会之光芒”,应该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

  在报国、强校、通才、为民的教育理念下,竺可桢校长身体力行,竭尽心力,把浙江大学从只有3个学院500多名学生的普通国立大学,发展成为具有7个学院、2000多名学生,建制完备、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

  二、治学风格——彰扬求是学风

  作为哈佛大学地学系毕业的博士,作为早期“海归”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竺可桢校长学识渊博、阅历中外,善于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倡导“求是”精神。竺可桢校长于1938年11月西迁广西宜山办学时举行的校务会议上正式确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竺可桢校长认为,“求是”这两个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西方近代科学的真谛,若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把握住这个共同点。他在对新生所作的《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指出,“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竺可桢校长将“求是”精神阐释为“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强调“求是”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科学精神。到今天,我们耳边仍响起竺可桢先生对当年布鲁诺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赞誉,仍能在灵峰山庄藕舫厅见到反映求是学风的“不计利害、只问是非”的牌匾。

  三、大学治理——依靠教授

  竺可桢校长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竺可桢校长认为,“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设备和校舍建筑。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他指出, “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竺可桢校长认为教授是知识、人格、校风得以传承的校魂,始终把聘请一流教授作为首要事务。竺可桢校长以他的学术威望、人格魅力,乃至私人友谊,罗致了国内著名学者和学术界领袖来浙大担任院长、系主任,聘请了许多有成就的学者担任教授。他不但注重学术造诣深厚的著名学者,同样看重初露头角、具有良好潜质的青年学者,认为“要发展一个大学,最主要的是能物色前途有望的青年”。

  竺可桢校长坚持民主办学,积极依靠一批德才兼备、热心教育、在师生中有威信又有办事能力的教授来管理学校。当时,学校学术机构、行政机构的主要成员,如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学院院长、各系系主任等人选,以“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所钦仰而能教课者为限”,都选派有名望的教授担任。所以当时的浙大就已经形成了一批学术行政“双肩挑”的干部。他坚持把大学办为学术机构,即使在文军长征艰苦卓绝的情况下,接近于准军事化的体制下亦如此。虽然对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在处理程序和决策机制上是不同的,但决策人都是声名卓著的教授,践行了从“教授治学”到“教授办校”的经验。

  四、大学架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

  竺先生任校长13年,建立了以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为标志的综合型学科架构。经过50年代初院系调整的分道与98年四校合并的回归,今天的浙江大学已重现人文、社科、理、工、农生环、信息、医7个学部为骨架的综合型大学结构。

  如果说人才培养是大学中永恒的主题,科研就是大学中最活跃的驱动力。在竺可桢执校的时代,浙江大学获得了“东方剑桥”的美誉。应该说:李约瑟做出“东方剑桥”的赞扬,一部分是基于对浙大精神的称颂,更主要是出于对当时浙大教授们所表现的研究水平的观察。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办学新路子。今天,科研已成为浙大最强劲的发动机。学校成立了以科研院、社科院为支撑的研究体系,年发表SCI论文近4000篇,科研年到款经费已超过20亿,达到全部办学经费的45%,成了名符其实的研究型大学。

  在竺可桢校长确立的浙大校歌36句歌词中,有6句与创新有关。1979年4月,钱三强校长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提出:“除了求是精神外,还应加上‘创新’两字。要养成创新的习惯,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1988年,路甬祥校长进一步强调“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并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赋予其“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内涵。

  五、办学目标——创建一流大学

  竺校长心中的执著追求是创建一流大学。在他的时代,浙大就得到了东方剑桥的赞誉。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走上了国际舞台。耶鲁大学校长雷文于2010年2月1日,专门以“亚洲大学的兴起”为题,在英国皇家学会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第七届年度讲座,就亚洲有关国家建立“世界级”大学的原因、必须克服的实际困难以及可实现性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应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目标,一个动力,也是一个过程。

  近年来,浙江大学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确立了“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和“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但无论何时,竺可桢校长的教育思想将永远给我们以启迪。在迈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途上,竺可桢校长倡导并力行的“求是”精神,丰富深刻的办学理念,一定能够在浙江大学不断发扬光大,谱写新的篇章!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东莞站 dg.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