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玉成大讲堂
此后的九十回里,主要叙述孙悟空保唐僧取经降魔捉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过程,为的是完成主题和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其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丝丝入扣既工且巧,严谨多变,暗寓哲理,层层递进。例如,在九十回的庞杂的内容中,(概括分类)
即使在最后几回,《西游记》的故事的情节也是十分严谨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取经回朝后,唐僧李世民接见四众的情节上。这个情节写李世民尊佛之诚,不惜笔墨。它以《圣教序》为重点,对唐僧等取经的丰功伟绩给予崇高评价,对佛教的博大精深及其教化作用予以详细透彻地阐释,实事求是地肯定佛教在教化愚顽、开省蒙昧揭示玄妙探讨微观中的价值,并在结构上和内容上与全书的开头诗、佛祖决意传经至南瞻部洲,唐太宗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情节相呼应,而使全书所有内容浑然一体,圆融谨严。
最后,写五圣成真,是从主题上呼应全书立意,并非闲笔。因为假如没有五圣成真成才,则孙悟空等所经历的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砺就没有结果,就无所立足,就没有什么意义,全书的所有内容就成了无首之龙,无本之木。为了强化这方面的含义,作者还专门写了孙悟空要唐僧摆脱紧箍咒的细节。他说:“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要我戴紧箍儿,你还念什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咒儿》,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萨去捉弄人。”悟空这段话,有人可能认为是挑侃,实则不然,这实际上是全书所寓事理的关键所在。为什么?你想,孙悟空从野性十足不服管教,无法无天,不遵秩序到一心一意保唐僧西天取经,最终获取正果靠什么?当然要靠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嫉恶如仇的性格,但能使这一切产生作用,闪烁光辉的内在因素却是因为菩萨给他戴了紧箍儿,没有金箍儿,唐僧管他不得,他就会一事无成。一滴水愿意自由,自己跳出了大海,落到岸上,结果一会儿就干枯了。一小溪里的水,埋怨溪岸限制了它们的自由,溪岸只好松开臂膀,让他们自由,结果,十天过去,这些水还只能在原地煎熬,一点一点被太阳吸干。一滴水只有在大海里才能永生,一条小溪,只有在堤岸的管束下才能奔向大河,大海获得永恒。
在现实生活中,这金箍儿是什么?就是秩序、制度、法律、道德、文明等等的化身。一般说来,一个时代上升时期,进步的秩序、制度、法律是有建设性的,对人类进步、人类生活、人类幸福是有益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对人类个体的成长成才和幸福举足轻重。在这样的时期,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遵守这些秩序。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人都有劣根性,这些劣根性往往又与这些秩序格格不入,所以遵守这些秩序就好像戴了金箍儿似的难受。不过,反过来说,不遵守这些秩序就更危险——就会走向犯罪、堕落,就会伤害他人和公众利益。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修养道德,使自己成为自然自如的遵守道德、遵纪守法的文明人——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就是战胜心灵中形形色色妖魔鬼怪的过程,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奋斗、自我觉悟,自己去掉约束自己的金箍儿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人类逐步完善自我、走向人类大同、人类个体从野蛮愚昧逐步脱胎走向高度文明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除了要靠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达之外,关键是靠人的道德,人的心性的修养和成熟,因为,自己不修养自己,就会被社会和他人修理。这正是佛教博大精深之处,也是佛教对人类文明建设的贡献之一。
孙悟空提出的问题具有深刻的寓意,而唐僧的回答则一语破的。他是这样回答的:“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这里,去掉金箍儿的办法,关键是成佛,成佛的关键那是觉悟,佛祖让人们觉悟是让人们去掉金箍儿,是有时代局限的。而我们现代人要觉悟,当然是要知道只有遵纪守法,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至于讲到佛祖的教诲,虽然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它具有着超时空的价值和无限的张力,其许多内容还是可以供现代人研究和借鉴的。
全书最后写的是众佛听佛祖讲道的场面,并以大众合掌皈依,都念佛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菠萝蜜”(最大的智慧)结尾,从而为宣扬佛旨抹上了重重的一笔,让人读后有余音绕梁之感。
一部皇皇巨著,能够做到结构紧凑、情节紧凑、科学是不容易的,从这一点看,《西游记》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