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十分细致地阐述了意识产生的过程。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人自生下来以后,随着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接触,随着生活、生产劳动的实践,便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爱憎、好恶观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并且根据生存的需要,争取财、色、名、食、睡,这都是由人的本能欲望决定的。追求本能欲望的实现过程是一种实践活动。从本能方面讲,欲望的特征一方面是合理的获取,一方面是合理地舍弃,是使社会和谐、人生幸福、平安,身体健康的前提。反之,过分的获取和舍弃则有损人的幸福平安、身体健康,也不益于社会和谐。从生理角度说,这种本能是把双刃剑,即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竞争性,又可能导致犯罪、烦恼、怨怼。当然,这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欲望和本能,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贪财,有的贪色,有的什么也不贪,还有的什么欲望都很淡漠(清淡寡欲),甚至还有绝望的。但各有各的具体情况,是由社会环境和自身特质决定。
佛教对贪欲有着特别的解释,认为贪图财色名食睡的快乐可导致贪嗔痴慢疑的烦恼,由此会造下无量善恶之业,这是从整体方面解释的。但它没有注意到这实际上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必然,实际上是万德万能智慧德相的人脑的机能,因此走向一个极端,主张人们全部放弃财色名食睡的需求,只追求虚幻的修行境界,这是不可取的。人既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所以,他就必须要认识自然社会,所以就必须由净到染,净染交织,由阿赖耶识经末那识进而形成意识,进而完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人生实践。这是一条思维成长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